第一回(1) 岳统领出兵不利,周先师遣匠下山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南宋绍兴元年,潼关古道。
王三横身着粗布短衫,跨下青毛骡子,一路疾行。此人二十出头,身形硕长面色沉稳。身背上有物,用布裹得严严的,好似双刀一般。
一路之上,天已转凉,无边落木萧萧而下,满目凄凉气氛。三横心中好似火烧,他下华山,出潼关,打算进入河南,去寻一个叫铁匠营的所在。三横打着青骡快走,迎面风虽冷,自己额上却已经渗出细细汗珠。
这条路虽是官道,但山路崎岖。胶泥的路面,车碾马踏,加上入秋少雨,处处暴土狼烟。王三横本是个洁净的汉子,但此时赶路,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他一路向东,风尘仆仆,恨不得肋生双翅。
为什么这么急?
%更w新{最y快q#上酷匠网)
这王三横是陕西隐士周侗灾民中收养的孤儿。十分聪明,人又勤奋。对师父言听计从。几年的功夫,练得武艺高强,本领出众。只是年龄尚小,人又调皮,久在周家营习武学文并未见过世面,故一直留在周侗膝前。很长时间,周侗悉心调教,视为自己关门弟子,所爱之深,都有三分骄纵。
但月前周侗另有高徒回访。此人姓岳名飞字鹏举,熟读兵书,饱览战策,一杆钢枪,独步天下,跨下马,有万夫不挡之勇,国人称为千古良将。
岳飞官拜中军统领后,独立掌军,有志抵御外侮,收复失地。但刚开战甚为不利。说没打赢也行,说惨胜犹败也可。
建炎元年,岳飞组军初战,势在必得。运筹多日,精选晋北甘南山区一处天险之地,唤作贺兰沟,作为战场。并调集两倍有余的兵力,攻敌于不备之中。打的是西夏军。但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更为难堪的是,所围之敌在五日之后全部突围。这一仗虽一扫中原人不能战的传言,且以后西夏数年之内不敢轻举妄动,却使岳飞心痛不已。好容易组建的民兵部队,十之有损其七。
建炎三年,岳飞的第二次大战是抗金。与第一战相比,几乎是历史的重演。这一战岳飞更不敢轻敌,调兵遗将应当是算无遗策了。战斗打响,杀敌七百自损千二有余,从战略意义上勉强算惨胜。但从战术意义上又是极大的伤筋动骨。
两战出师皆不利,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器不如人。
宋朝重文轻武,无人化大力气来发展兵器。而西夏、辽、金等一心为着征战,自然对于刀兵器械十分重视。两军对垒,敌方硬弓可洞穿宋方盾甲,而宋方的弓箭却没有这个能耐。兵刃三招五式,不是崩牙就是卷刃,甚至被敌刀砍断了。所以士兵虽勇,难以伤敌。
两战下来,岳飞心急如焚,回陕西求教恩师。周侗在华山早有准备。他的高徒下山保家卫国,自己却也没闲着。制成一种军刀,长五尺二寸,双棱血槽,重不到三斤,却锋利异常,名曰‘蘸码刀’。
刀器虽轻,其刃不崩不卷,远胜夏金兵械。当时宋朝盐铁专卖,禁止军队自行营造兵械。但岳飞民兵出身,可请旨收购民间刀枪。王三横本在华山学过铁匠木工,手艺不错。周侗就让他拿了样刀下山。
十数年前,周侗曾救过另一灾民,名唤阳茂德。老阳在华山学了铁匠,到河南西坪落脚生根,经营了一片铁匠铺子。生意挺好。‘蘸码刀’要量产,老阳的铺子似乎是当时唯一能想的路数,还不知人家愿不愿意。王三横在师父面前拍了胸脯要打刀,就去寻老阳。那前途未卜,心中怎能不急?
可他向东而行,初时还顺。越走,迎面是越发有人挡着,令他不能快跑。
这潼关道,早年杜甫有诗,说:“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意思是,老丈您看看这关要古道,狭窄之处,只能容一辆车过。打起仗来,士兵艰难奋勇,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从唐到宋,数百年时间,路况没有改进。秦岭群山之中,重峰叠嶂。道路开出来,狭窄崎岖,坎坷不平。道边入秋枯黄道草木,无精打采的,还挂满厚厚的浮土。路上行人,三个一堆,两个一伙。有挑担子的,有推车的,都是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人人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都是吃不饱的样子,懒洋洋走不快。一人挡道,大家慢行。天下铁匠,全是急脾气。这路堵得三横冒火。
这路上这么多挡道之人,是怎么回事?
原来潼关及关南大片土地上,金夏正在交战。老百姓为避战乱,只好离乡背井,四处逃难。
王三横胸中有气:你们金夏打架,到我宋境干什么?朝廷武备不修,竟致于此,看来我下山助岳帅真是对了。另方面,他见难民心内也老大不忍,就东济数文,西助半吊,没走几里,所带盘缠散出去一大半。
所以这王三横看上去精明强干,实则干了傻事。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