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许梁最终没有等来三边总督武之望关于特意送去的那个大问号的回复。过了几天,许梁将三万梁军新兵分散到平凉府治下各州县做为城防营。
又见戴风回平凉后轻行简出,也没有向许梁提及要再次返回虎头关领兵作战的意思。关于许梁本应升任平凉知府的那场风波,似乎就要这么平淡的结束了。
便在这时,许梁接到京城里,吏部文选司郎中王贤的回信。王郎中的回信中,终于揭开了这场风波的内幕。
其实崇祯皇帝得到三边总督武之望的奏报,原本是同意许梁接任平凉知府的。然而很不凑巧,武总督奏折送到的那些天,恰巧内阁中的几位大人都有事没在,左都御史曹于汴做为唯一值守的内阁大臣,接到通政司转过来的奏折,看到了武总督为许梁请功的奏折,心中厌恶,想着爱徒张凤奇在平凉被许梁排挤得连个下属县的知县的权力都不如,返回京城之后委了个闲得蛋疼的职务,从五品的鸿胪寺右少卿,从此上班便是喝茶喝到下班,毫无建功立业的机会。
曹阁老便将这一切都归结于许梁陷害的,见武总督要为许梁请功,想也没想便打算把这事给搅黄了。
曹阁老中规中矩地票拟完内阁的意见,送去给崇祯皇帝过目。崇祯皇帝一看武之望的奏折,见许梁又立了一功,开始还挺高兴,再看下去却没有看到内阁的拟制意见,不由感到奇怪,便找来当值的曹阁老询问缘由。
曹阁老到底和崇祯皇帝说了什么话,让崇祯皇帝改变了决定,王贤不得而知,因为这些内幕,也都是王贤在皇宫当太监的叔父王承恩事后打听出来的,特意让王贤转告许梁。
然而似提升一位副总兵和任命一位知府这么大的事情,崇祯皇帝当然不能全听曹阁老一人的意思,便在三日后的朝会上将这事提了出来。
皇帝询问其他大臣意见的时候。曹阁老便第一个跳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安排。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其他的大臣居然没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于是,戴风莫名其妙的升了副总兵。许梁得了两千两银子的打赏。
这就太不可思议了!如果这奏折是平凉同知许梁自己呈上去的,朝中没有人替自己说话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许梁原本就没在北京城的朝庭里呆过,认识的人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但呈奏折的可是正二品高官,三边总督武之望。武总督混迹官场四五十年,历经三朝,即便在京城里没建立什么党羽,但同窗,同僚,学生,老师总归是有几个的。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武总督说话,这就太不正常了!
好在王贤比较厚道,在信的最后,王郎中点出了异常的原因:崇祯皇帝决定崇祯二年二月开始进行京察。以便查缺补漏,整顿京官,而主持这次京察的人选,便是曹阁老。
许梁总算弄明白了事情的起末,暗道自己此时栽在曹阁老手中,还真是一点都不冤。大明朝庭考核官员,大体可以分为京察和外察两种,京中官员,最害怕的便是京察,每临京察。各级官员都是战战兢兢,如履簿冰,生怕被考察官员评个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等差评,那就是一夜间打回原型。什么前途都没有了。
京察中最为关键的,不在于京察形式内容,而在于执行京察的人。实在是因为这年头,不贪的就不是大明朝的官员,谁的屁股底下都不会很干净,就看考察官员想不想办你而已。
而崇祯二年的京察。执行者居然是曹阁老,那么,在京察前的这等要命的关头,谁敢站出来挑事?惹曹阁老不痛快!还想不想在朝庭里混了?
虽然,京察针对的是在京的五品和五品以下官员,许梁相信,以三边总督武之望的人脉,能够说得上话的绝对不是五品以下的小角色,肯定是有些份量的人物。比如尚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