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热女中文网 www.rvzw.com,最快更新自卑与超越最新章节!

    ChapterⅠ The Meaning Of Life

    奉献乃生命的真正意义。一旦我们发现并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即拥有了把握整个人格的钥匙。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一分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必然是能够为别人所分享,且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东西。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范畴里,包括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认识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依赖于这种看法来认识世界。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的“石头”或者“木头”,都是与我们人类相关的概念。假如这些概念与人类毫不相关,那么,作为人类的知识来说,这种认识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没有人能够脱离“意义”来认识事物。

    我们所感受到的“现实”并非孤立的,而是经过我们“解释”后的产物。正因为这样,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块石头,总会萌生不同的认识。可见,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解释”难以完全相同。在“意义”的领域,有些解释是正确的,有些解释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若直接问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人很可能会不知道从何说起。的确,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少会经常探究这个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即使现在,我们也会偶尔听到一些年轻人,或老人,这样问:“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人们处于顺境时,很少去考虑这样的问题,只有身处逆境时,才会一次次问自己这个问题。不管怎样,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萌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其实,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在阐释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说,生命的意义不可胜数,而且每种意义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意义。虽然这样,但我们却可以知道,有些意义具有正面作用,有些意义具有负面作用。那么,作为一门科学,显然需要一种通用的“标尺”。这个通用的真理又是什么呢?

    人生的三大任务

    任何人来到世界上,都会受到三个客观条件的约束,并构成了我们要面对的最基本现实。我们只要考虑生命的意义,这三个约束便不能跳过。

    第一个,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宇宙虽然浩瀚,但迄今为止,唯有地球才是人类共同的“立足之地”。为了能在地球上生息繁衍,我们就要积极地利用地球上的资源,而且要遵守地球上的一切规则,否则我们就要面临失败。基于此,对于人类自身,我们要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个成员;在开发地球资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重地球的承受程度。

    第二个,既然我们都是人类中的一个成员,单个人的力量又常是弱小的,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社会兴趣,重视与他人的合作。任何企图孤独而居、割裂与他人联系的人,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第三个,虽然人类数量众多,但性别只有两个,即男和女。我们个体与人类的延续完全依赖于两性的合作。在这基础上产生的爱情与婚姻,便受这种现实约束。

    这三个约束性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人生的三大问题:首先,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种种限制性的规则,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生活于这个地球上呢?其次,我们应该在社会中谋求一个怎样的位置,并以此为基础,与他人进行合作?再次,人类由两种性别构成,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两性关系?

    个体心理学经过研究,把这三个问题归结为人类的三大任务:职业、人际关系和婚姻。实际上,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均是围绕这三大任务展开。举例来说,一个人爱情和婚姻不如意,工作上不顺心,人际关系又紧张,朋友很少,那么这个人会觉得“活下去”是件痛苦的事情。

    反过来说,假若一个人爱情与婚姻融洽而甜美,工作上很有成就,人际关系和谐,身边有很多朋友,那么,他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即使遇到挫折,他也会坚信可以克服,并从中洞悉宝贵的机遇。

    所以,生命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生三大任务的解决程度。

    社会感

    所有错误的“生命意义”与所有正确的“生命意义”,均有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社会兴趣方面的缺失与否。这就好比,一切精神病患者,其根源均与缺乏社会兴趣有关。这些生活中的失败者所赋予生命的意义,仅是个人所独有的意义,忽略了相应的社会感。在他们眼里,“成功”与“失败”仅是个人的事情,仿佛与别人无关。

    例如,一个杀人犯承认武器在手时,会有一种权力感,但是很明显,这种优越感只有他自己才体会得到。对于其他人而言,拥有武器根本不能丝毫提高身价,以至于即使手里握着武器,也绝不会认为这样就可以使自己能够凌驾于他人之上。所以,每个人都在努力使自己变得重要,并赢得他人的认可,但这种“重要”取决于他对别人所做的贡献。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误入歧途。可见,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祭司将所有教友召集起来,然后告诉他们下周三将是世界末日,届时万物毁灭、重新开始。教友们听后惊恐万分,立刻按照吩咐回家变卖所有财产,抛弃所有尘世杂念,并惴惴不安地等待这个“末日”的到来。然而星期三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切照常。教友们便在星期四气冲冲地找到女祭司说:“你给我们带来多大麻烦!我们抛弃了所有财产,还告诉遇到的每个人星期三是世界末日。受到别人嘲笑时,我们还毫不气馁地重申这个消息的来源绝对可靠。可现在星期三过去了,整个世界仍丝毫未变!”这位女祭司回答:“星期三是我的世界末日,一切重新开始。我的星期三与你们的星期三不相同!”这样的话,她是在用私人的意义来逃避谴责,因为私人的意义是无从考量的。

    基于此,可以知道,任何真正的“生命意义”都应该有种共同的意义,即能够为别人所分享与接受。如果不能满足这一点,所谓的“生命意义”就是个伪命题。

    其实,哪怕是天才也是要满足这个要求的。我们说某个人是天才,是因为他的某方面能力能够为人们做出贡献。所以,天才常是切实而具体的,不是虚无缥缈的。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新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感兴趣,在于相互合作。”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做的话会泯灭个性。

    实际上,个体心理学阐释的“生命意义”不仅没有泯灭个性,反而引导个性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因为一个人在期望为社会作更大贡献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会相应地调整和发展自己,并且要制订相关的学习计划,从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如此看来,一个人的个性在健康的方向上会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暂且以爱情与婚姻为例,如果我们深爱自己的伴侣,并希望使其生活得充足而惬意,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潜力与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假如我们不希望别人因为自己的进步而获益,其结果我们只会变得飞扬跋扈,而且郁闷不乐。

    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证实。请回顾一下我们从祖先那儿得到的遗产,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使得我们生活日益惬意的,正是他们给人类生活所做的贡献。我们再看耕种过的土壤,还有公路和建筑物,以及传统和哲学、科学和艺术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经历的果实。也正是从这些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那里,我们获得了这些遗产,生活才变得越来越美好。

    那么,拒绝奉献与合作的人怎样了呢?这些人只会追问“生命给了我什么”,最后,他们的生命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痕迹。对于这样的人,即使在死去后,似乎连地球都在鄙视他们:“你们根本不配拥有生命。你们的目标和奋斗、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灵魂和心灵,通通没有未来可言。滚开吧!你们不受欢迎!死去吧!消失吧!”

    还有些人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可言,所以,在他们有生的时间里,无聊地挥霍度日。当这些人离开世界后,我们会听到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你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用处,没有人需要你,早该走了!”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

    实际上,明白这个观点的人几乎比比皆是。他们深知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全体人类感兴趣。为此,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所有宗教都关注于“拯救人类”这一问题,所以,在努力增强社会感这一伟大运动中,宗教做着一个最大的努力。

    其实,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如个体心理学,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这在人类认知发展上,确实为一大进步。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看到,要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就需要增加对他人的兴趣。

    形成的童年经验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摸索“生命的意义”。即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通过挣扎,来辨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量。再往后到6岁时,小孩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态度,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行为方式称为“生活风格”;每个人都以特定的生活风格来看待世界。

    这种生活风格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解释,并得出其中的意义。正是这些不同的解释,才导致了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不同反应。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童年时形成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他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

    我接下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童年期的不愉快经历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人也会对生命的意义得出截然相反的诠释。例如,当一个人的不愉快经历能对将来有些启发时,他才会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而且会想:“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幸处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

    另一个具有类似经历的人会觉得:“生活太不公平!别的人总占便宜,这个世界如此对待我,我为何要善待这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提起孩子时,总说:“我们小时候受尽了苦,也都熬过去了,他们怎么就不可以?”

    还有一个人会觉得:“我的童年那么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得到原谅。”

    这三种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解释都会见于其行为,除非他们改变这种解释,否则他们的行为绝不会改变。

    这也正是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分道扬镳的原因:经验绝非成败之因。我们不会受损于经历的冲击——即所谓的“创伤”,只会从中摄取有利于完成目标的营养。我们决不会被自己的经历限制,只会决定于我们所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假如我们过去有些经历,并单纯地以这些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必会受到一定误导。须知,意义不由境地所决定,我们通过自己赋予境地的意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与选择。

    1.身体缺陷。

    童年时期如果遭遇某些身体缺陷,会使这些孩子对生活产生一系列错误意义,从而诱发此后的失败。对于这样的孩子,除非有亲密的人对他们进行开导,使他们的关注重心由自身转移到外界,包括对他人产生兴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