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李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冒出那么荒谬的念头。
她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看侄女周敏行医,又是这样的让人揪心的病人。
明明来医馆时病人脸色铁青,她都以为那人已经不行了,如今居然能清醒过来喝药。
李氏神情还有些恍惚:“是说那个常家大郎吗?”
“对,就是他们家。”刘媒婆纳闷,自己刚刚有提别人家吗。
刘媒婆看完周敏行医更觉得两个人是绝配。
一个病人,一个大夫,简直天生一对!
“你好好想想,这真的是门好亲事了。”刘媒婆说得恳切。
“我还是想让我家男人去看看常家大郎。”李氏到底是迟疑了。
虽然她着急嫁侄女,但也不能不挑啊。
嫁人可是一辈子的事情,就怕侄女和自己一样,所嫁非人,她这日子过得实在是没意思。
李氏这下神情更加哀怨了,眼睛微微有些潮湿。
“你还不信我,我可是这城里最不会说瞎话的媒婆了,我做的那些媒,哪个不感激我,今天还有人过来请我去吃孩子的百日宴呢,对我,你放一千个心!”
李氏勉强地笑着点点头,在心里腹诽:这刘媒婆刚刚还说一百个心呢,现在转眼变成一千了,看来自己真的要多长点心才行!不过听了刘媒婆这话,她心情到底是轻松了许多。
这边周敏慢慢思索着病人的病情,这老太太开始是脾胃失和,而后被误汗亡阳以致病危,现在手足依旧冰冷,脉象沉微。
她刚刚先施针急救,又用干姜回阳,但寒邪已经直中三阴经,必须继续回阳固脱,才算真正的起死回生。
周敏倒不像之前那般犹豫,果断了许多,再加上对病人病情变化的了解给了她很大的自信,她思索了下决定用回阳救急汤。
正所谓“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与生姜,三阴寒厥见奇勋。”
六君即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六位药组成。
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加肉桂、附子、干姜、五味子四味药,既能十分有力的补充病人的原阳,又能驱赶寒邪,另外还能补气健脾。
此时让病人先服下干姜汤,再急煎回阳救急汤,正好能续上药力。
周敏所开的这几味药都是她这五年以来比较熟悉的,以免因为药性差异而导致用药错误。
武威坞城地处偏僻,有些现代时她常用的药材这里不常见,要么就是价格昂贵,周敏这几年常用的是武威的一些本地药材。
周家医馆也一向如此,她从周家留下来的医书和医案中受益良多。
若没有这些年细心的钻研,就算有这一身医术,她也不敢轻易开方的,何况是这么重的病人。
不同的地方出产的药材,因为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不同,药的四性五味都会不同,所以周敏用药一直十分谨慎。
而且就算一样的药材,现代炮制工艺和古代炮制工艺不同,药性也会有所差别。
这五年来,周敏一直在努力学习这个世界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只是在这样的小城镇,能了解的知识实在很有限,周敏干脆就先钻研这点有限的资源。
光是目前在坞城能常收到的本地药材就有四十种,再加上临近县城的,足够行医了。
比如周敏这次开的方子中的党参,便是邻县所出的,性能与人参相差不远,是党参中的上品,因是临县西凉所出,也称西党。
“阿姐,我先去取药吧。”周顺接过药方,仔细看了,跑到药柜那里一一取来。他家的药柜并不大,所有药材的摆放都是按着阿姐的要求,他这五年跟着阿姐,主要学习的还是辨别药材和煎药。
“能不能算下药钱是多少?”秦大郎突然走到了柜台边上。
周顺楞了一下点了点头。
周敏知道这药必须急煎,便吩咐周顺:“你算吧,我去煎药。”
大梁没有算盘,而是用算筹。
所谓算筹,其实就是一把刻得很整齐的竹棍,很方便携带,把算筹装在袋子里或笔筒就叫“算袋”或“算子筒”。
周顺对着药方熟练地摆了摆算筹:“加诊金,一共是五十四钱。”
秦大郎有些不好意思:“我们昨天出来的急,又在镇上别的医馆那里花了不少,手头上没那么多钱,请多体谅体谅。”
何三娘听了眼睛转了转,心里琢磨起来。
只是家里涉及钱的方面她没什么发言权,可她知道家里最近是没什么进项的,而且因为婆婆看病,家里已经把积蓄花得差不多了,若按着这个药钱,只怕还要再借钱才行。何三娘心里不免有些郁闷,这婆婆真是她的灾星,平时不让自己好受,这半死不活的最花钱了。
可是若说不吃药,这……她哪里敢说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